夏衍(1900~1995)

中国文学家,剧作家,文艺评论家。原名沈乃熙,字端先。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杭县,1995年2月6日卒于北京。幼年时期,家乡的革命先驱秋瑾的事迹对他影响很大,开始对社会的黑暗现状不满。五四运动爆发后,积极参加杭州学生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。1920年留学日本,1927年5月回国,7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,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上海掀起,夏衍开始走上文学艺术道路。1929年秋,与郑伯奇、阿英等创办了上海艺术剧社,在团结戏剧界和引导戏剧运动方向上起了很大作用。1930年和1933年,先后参与组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(公开)和党的电影小组(秘密),并成为领导者之一。1933年,共改编、创作了6部电影剧本,其中《狂流》上映后被誉为“中国电影界新路线的开始”;《春蚕》是将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。它们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1934~1935年,在白色恐怖严重,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创作了《女儿经》、《自由神》和《压岁钱》等电影剧本和多幕剧《赛金花》。由于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,从1935年以后离开了电影战线,但仍写了许多电影评论和电影剧本《白云故乡》、《恋爱之道》等。1937年,夏衍所写剧本《上海屋檐下》,描写被捕入狱八年匡复释放后的生活遭遇,将时代特征注入作品中的人物。结构和布局也符合小市民“各自为政”的生活特点。此剧在夏衍的创作上是一次大的突破,由此形成深沉、凝重、清馨、淡远的艺术特色。抗日战争期间,夏衍一直在文艺界担任领导工作。1941年,写了唯一一部长篇小说《春寒》。

改编剧本部作品夏衍是什么_改编剧本部作品夏衍是谁写的_夏衍改编剧本的是哪一部作品

图片
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从事文艺领导工作,在上海创办了电影文学研究所。1956年,根据鲁迅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《祝福》,1958年,又根据茅盾的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《林家铺子》。这两部作品,风格朴实、结构严谨,时代气息浓郁、人物形象饱满,既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,又达到了电影再创造新的高度,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电影改编的典范。此后,他又先后改编(或与人合作改编)了电影剧本《革命家庭》、《故园春梦》和《烈火中永生》。其中《革命家庭》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编剧奖。夏衍的电影论文大部分收入《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》和《电影论文集》中。1977年后,夏衍重新回到电影领导岗位,任中国文联副主席,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,并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、中国日本友好协会顾问等职。1985年,他的回忆录《懒寻旧梦录》出版,详尽地回顾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文艺道路。1994年10月在其诞辰94年之际,广播电影电视部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他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。